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春秋、戰國



 


春秋時代先後興起五個霸權,史稱春秋五霸:



齊國
創業霸主---齊桓公(姜小白),稱霸約40年,政治口號為"尊王攘夷"。桓公畢生充滿傳奇,因管仲輔佐稱霸當時,屢次諸侯大會調停糾紛,出動軍隊多次,力阻楚國北上及狄人南下侵略,是春秋時最早稱霸主的諸侯。但桓公晚年信任小人,下場悽慘,齊國霸業隨即結束,但仍不失為一等強國,不過戰國時的齊國,與春秋時的齊國,只是國號一樣,齊國王室已經換人做做看了


晉國
創業霸主---晉文公(姬重耳),在位僅9年,但稱霸約160年。晉文公早年四處流浪,充滿傳奇,因一群有道義的賢臣友人的幫助,得到大位,城濮一役擊敗楚國北侵,繼齊桓公而稱霸,但身死之後國勢仍維持相當強盛,屢次戰勝南方覬覦之心的楚國,晉國前後稱霸約160年,是春秋時北方長期以來第一超級強國,稱霸最久,後為六卿把持政權,韓趙魏三家大夫最後三分晉國。


秦國:
創業霸主---秦穆公(嬴任好),與晉文公同時,在位時任用百里奚及蹇叔等賢人,秦晉崤之戰打敗顯赫一時的晉國,繼晉文公稍後時稱霸,稱霸約30年。但畢竟在當時屬於落後地區,人才稀少,而晉國長期阻擋秦國東向,所以短暫稱霸後隨即沒落,要一直到戰國時變法圖強,國勢才重新驟盛。


楚國:
創業霸主---楚莊王(羋侶),國力自春秋以來即相當雄厚,是南方第一強,長期有問鼎中原的雄心,但先後受制於齊桓公與晉文公,直到楚莊王時在城邲之戰擊敗晉國,完成稱霸願望,但之後仍與晉國征戰,互相稱霸,力量不相上下,稱霸約110年,秦晉之爭將近百年,夾於二國間的小國痛苦不堪,春秋時為南北之爭(晉vs楚),而戰國時為東西之爭(秦vs六國)。


第五霸:
第五霸頗分歧,一說宋襄公(子滋甫),一說吳王(吳夫差),一說越王(姒句踐)。
自齊桓公死後,天下無霸主,鄭文公赴楚國朝覲楚王,宋襄公求霸心熾,聯合諸國討伐鄭國,楚國救鄭,戰於泓水,宋軍大敗,宋襄公負腿傷而卒,身死霸業未成。吳國於春秋末期國力漸盛,晉楚相爭之時,晉國暗地扶持吳國,聯吳制楚,吳王闔廬曾大破楚國之都,楚國不堪其擾。而吳越長期相爭,吳王曾北上伐齊獲勝,又欲伐晉,大會諸侯於黃池,不料越國趁虛襲吳,夫差自殺,吳為越所滅,句踐北上爭霸,會齊晉於徐州,周天子正式命為霸主,號令諸侯,句踐臥薪嘗膽,任用賢臣,復國成功,但句踐死後國力又衰,終被楚所滅。

基本上來說,春秋五霸僅有晉楚二國長期霸權,齊國秦國僅短期稱霸,而宋國根本來不及稱霸,而吳國稱霸後立刻覆滅,越國稱霸後國力也無法長久維繫,春秋五霸一詞,並不是各國霸主平均國力都能相當一致的。


 



以下說明戰國七雄


韓:
位於今日河南省,其先祖本為春秋時晉國的公卿,三家分晉後獨立。因地理環境位居中原,位於當時天下正中央,四面強鄰,為各國勢力要衝,國勢較弱。大思想家韓非子即韓國人,其學說即在為積弱不振的韓國,討論如何富國強兵之道。


趙:
位於今日山西省,當時天下的正北方,其先祖本為春秋時晉國的公卿,三家分晉後獨立。民風強悍,首先從北方游牧民族身上,學得以長褲代替傳統長裙來騎馬打仗之術(古代男人仍穿長裙),曾力阻秦國東侵,廉頗藺相如和氏璧,是趙國最有名故事長平一役慘敗於秦,全國40萬男丁被秦國活埋坑殺,趙國幾乎亡國,自此國力一蹶不振。戰國四公子平原君即趙國人


魏:
位於今日河南省(中原)及陝西北部(河西之地),位於當時天下正中央,其先祖本為春秋時晉國的公卿,三家分晉後獨立。魏國本為戰國初期最強國家,有能力抗拒秦國東侵,後來大將龐涓及太子,於馬陵一役敗於齊國孫臏,國勢驟衰。孟子曾遊說魏王,其餘有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公子無忌的傳奇故事。


燕:
位於今日河北省,當時屬於北方偏遠之地,國力最弱。但曾起用樂毅,連下齊國七十餘城,讓齊國幾乎亡國,後來才有田單復國的故事。燕國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荊軻及燕太子丹合謀刺秦王的故事。


齊:
位於今日山東省,為當時東方第一富強大國,曾與秦國東西各自稱帝。秦國用遠交近攻政策,籠絡齊國,讓齊國對各國逐一被併吞坐視不管,秦國併吞各國後,最後唯一剩下的齊國,在唇亡齒寒的局勢之下,就最後被滅亡了。孟子也曾遊說齊王,齊人孟嘗君為戰國四公子之一,是戰國時期齊國人士最有名的故事,但春秋時的齊國與戰國時的齊國不是同一家族,春秋的齊國姓姜,是姜太公後代,名君如齊桓公,戰國齊國皇室姓田,是大臣田和竄位後的結果,史稱田齊


楚:
位於今日長江流域各省,為春秋以來南方第一強國,楚人春申君為戰國四公子之一,在傳統中原各國心目中,常被視為南方的夷狄國家。楚國土地幾乎佔天下一半,秦國對其頗為恐懼忌諱,當時曾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歌謠,後秦國用張儀之計,離間楚國君臣,屈原殉國而死,楚國接連被秦國大軍蠶食,三遷首都,最後終於亡國,是秦滅六國中花費時間及戰力最久的國家。而日後亡秦的劉邦項羽,及首先揭竿起義的陳勝吳廣,果然就是楚人。


秦:
位於今日陝西省及四川省,在傳統中原各國心目中,常被視為西方的夷狄國家。秦國是當時天下第一強國,民風強悍果敢,歷代君王勵精圖治,奠定富強基礎,地理環境優越,易守難攻,加上施行法家之術,軍民戮力奮勇,廣納天下謀士,至秦始皇時終於時機成熟,併吞天下。

五霸與七雄之間有傳承關係只有秦楚,無論春秋戰國都是同一王室,其餘都已生變化,若只是國名重複,那就有秦.楚.齊。關於五霸七雄及所有英雄人物故事,在司馬遷"史記"可以找到。


                   載自有關於歷史的典故與資料?

 

 

 

 

 

 

滿想知道 如果戰國時代 由七國當時最強盛時期最有作為的君主分別統一天下 如何一統天下 所用的將領跟文臣大概是哪些人是什麼局面呢?

簡介:
戰國七雄之崛起:
【1】時間:
上起周威烈王23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並正式命為諸侯,下迄秦王政26年〈西元221年〉秦滅六國,合計182年〈西元前403 ~ 221〉。

【2】七雄的形成:
﹝a﹞韓、趙、魏
春秋時的晉國大權政權旁落於六卿〈韓、趙、魏、范、知、中行〉,首先韓、趙、魏與知氏共滅范氏與中行氏,其後韓、趙、魏聯合再滅知氏而分其地,大權落於韓、趙、魏,至此晉國土地,盡為三家所有,是為三家分晉,於周威烈王23年〈西元前403年〉正式命韓、趙、魏為諸侯,是為三晉。
﹝b﹞齊
周安王23年〈西元前379年〉,齊康公卒,政權為大夫田和所篡,周天子正式命為諸侯,是為田齊。
﹝c﹞秦、楚、燕
春秋時代就已存在的國家秦、楚相繼革新,此時燕崛起於北方,都是以新的面貌呈現,合稱戰國七雄。

【3】形式:
﹝a﹞春秋是晉、楚的南北對抗,戰國則轉變成六國與秦的東西對抗時代,此時七雄都僭號稱王,周天子的地位至此連名義上的共主都不如
﹝b﹞戰國時代由於國際秩序缺乏強國支持,加上各國為了自求生存,皆以富國強兵為首要務,紛紛走上軍國主義之路,因此軍事成為專門之學,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出現。

答:
【1】秦〈我把它分為三期〉
﹝a﹞第一期秦孝公
商鞅打破傳統,推行新政,徙木示信,頒變法之令〈商鞅變法〉,變法結果使秦國政治、經濟、社會上全面革新,人民勇於戰鬥、怯於私鬥國勢日上,秦國所據關中之地,物產豐饒,自給有餘,成為關中大國。
﹝b﹞第二期秦昭襄王:
採用范睢的遠交近攻之策,頻侵三晉〈1〉秦將白起於伊闕之役大勝韓魏聯軍。〈2〉秦軍於長平之役,坑趙卒40萬,最後有賴平原君求楚、魏之軍相救,才免於亡國。〈3〉伐楚,司馬錯取黔中,秦大將白起攻陷郢都,楚人被迫先遷於陳,再遷壽春。〈4〉周赧王59年〈西元前256年〉秦昭襄王進兵攻周,東周亡〈西元前770 ~ 西元前256,共計515年〉。
﹝c﹞第三期秦王政
秦王政10年,罷呂不韋,開始親政,以李斯為相,採威脅利誘的手段,對六國離間分化,並採軍事行動,自秦王政17 ~ 26年〈西元前230年~ 西元前221年〉,十年間,並滅六國,完成秦統一天下大業。

總結:
秦統一天下大業,奠基於秦昭襄王,完成於秦王政。

【2】楚
楚悼王〈西元前401年 ~ 西元前381年〉,重用自魏來歸的吳起為令尹,申明法令,整頓內政,削落貴族,撫養戰士,王室集權,大行軍國主義,國事強盛。

【3】燕
燕昭王禮聘人才,以樂毅為將,發憤圖強,聯合各國伐齊〈燕與齊為世仇,燕王噲時曾為齊所破〉,又拓展遼東,蔚為強國。

【4】齊
齊威王〈西元前378年 ~ 西元前333年〉,對內整飭內政,任用賢能,鼓勵臣下進諫,國家富強,對外齊以孫臏為軍師,採『減灶誘敵之計』大敗魏軍於馬陵,稱霸東方。

【5】趙
趙武靈王〈西元前325年 ~ 西元前295年〉,提倡尙武精神,下令胡服騎射〈第一位提出〉,北略胡地,大拓疆土,繼滅中山國。

【6】韓
韓地處四戰〈秦、魏、楚、齊〉之地,國小民貧,於韓昭侯〈西元前351年 ~ 西元前337年〉,以申不害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因而國治兵強。

【7】魏
魏於魏文侯〈西元前424年 ~ 西元前387年〉時最為富強,由於三家分晉時,所得土地最多,此外禮賢下士、重用人才〈如尊禮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任用李克,訂立法典,掌農政,提倡盡地力,實行平糴法〈米的平準法〉;用西門豹治鄴,引漳水灌溉,國內大治;以吳起為將,擊敗秦軍〉強及一時,至魏惠王〈既梁惠王〉有統一三晉的野心,但馬陵之役為孫臏所敗,大將龐涓及太子申皆死,秦人趁機奪其河西之地,迫使魏惠王因此遷都大梁,此後國勢遂衰。

 

            

                    載自戰國七雄的強盛時期

 

 

 

 

還有其他的↓↓
    1朝代和皇帝
    2神女有心 襄王無夢

    3歷史國中試題(看看你會幾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