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有海馬回 才有深刻記憶 |
2007/09/05 |
【聯合報╱本報記者詹建富】
|
|
二戰洗腦 粗暴搞死人
記憶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有人可以記得上千組電話號碼,有人卻過目即忘 第二次大戰期間,德國蓋世太保曾嘗試對某些人「洗腦」,但其實都只是粗暴的把人弄死,實驗有沒成功,沒人說得清楚。近些年,因為腦部掃描技術的進步,人類 記憶是如何形成,又是怎麼失去的,才真的逐漸被了解。
神經元聯結 才有記憶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長郭博昭指出,要了解記憶,就必須先認識神經細胞,人類大腦有數以兆計的神經細胞,它們透過綿密的神經網絡聯結,嬰兒 時期的記憶如同一張白紙,但隨著各式外界訊息不斷輸入大腦,成千上萬的神經元細胞會被同步激發,影像、聲音、味道等刺激型態如果不斷重複,神經元彼此之間 就會自行立刻聯結,記憶就這樣形成了。
不過,記憶是極為複雜且抽象的東西,而且與個人經驗、學習有關。
郭博昭舉例,當我們嘗到一種味道,也必須透過學習,才能讓感覺甜味的神經和認知「甜」這一回事的神經聯結在一起,才能形成「感覺記憶」。而 外界的訊息要由感覺記憶進入短期記憶,則必須經過型態辨識和選擇性注意,就像一個人可以在考前猛K書,努力記取課本的重點,也能拿到不錯的成績,但如果時 間一久,就可能忘光了。
長期記憶 睡眠中加強
根據研究,人類要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與記憶「固化」有關,也和腦中的「海馬回」有密切關係。
我們的腦子不會像錄音機或錄影機,能把過去發生的事情都一一拷貝下來,而是自動過濾我們所需要的訊息,能夠進入長期記憶的部分,則是當睡覺作夢時,大腦皮質與海馬回之間不斷重播最近的經驗,每一次排演就就進入更深的神經結構中,形成最深刻的記憶。
同樣的,所謂的「洗腦」也就是不斷、重複灌輸某種觀念與記憶,最後形成牢不可破的認知。
值得一提的是,記憶隨著時空的變化,有時會被強化,也有逐漸褪色的可能,甚至因腦傷而造成失憶。
車禍失憶 不同病變失智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副教授楊定一舉例,像台中市長胡志強夫人邵曉鈴因車禍一度失憶,但在親人不斷重複呼喚,竟然能夠喚醒她的記憶,這顯示車禍所引起的失憶與病變引起的失智,成因不同,恢復的可能性也會截然不同。
【2007/09/05 聯合報】
轉自阿茲海默症》有海馬回 才有深刻記憶
阿茲海默氏症》考生必看:95年指考/生物 |
2007/09/05 |
【聯合報╱本報訊】 95年指考/生物 閱讀二 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又稱老年癡呆症,是一種由於蛋白質在大腦皮質沈積而造成腦細胞死亡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多為65歲以上老人,會漸漸喪失記憶,並且出現語言和情緒障礙的症狀。 19世紀早期,科學家已經知道人類的大腦皮質有時會出現圓形的斑,並觀察出它是由神經纖維所組成。1853年,德國病理學家菲爾克(Virchow)稱這 些腦部沈積物為類澱粉沈積。1984年,格林納(Glenner)和翁(Wong)首先由阿茲海默氏症患者的腦膜血管中分離出類澱粉沈積。不久,馬士德 (Masters)和貝倫索(Beyrenther)等人也由老化斑塊核心中心分童山濯濯出類澱粉沈積,兩者的分子量及胺基酸組成相同。但亞伯拉罕 (Abraham)和塞克(Selkoe)等人發現,僅成熟老化斑塊中的類澱粉沈積有經過化學修飾。1987年初,合成這種蛋白質的互補DNA (complementary DNA,簡稱cDNA)被分離出來,顯示含有42個胺基酸的β型類澱粉沈積蛋白只是完整前驅蛋白(含695個胺基酸)的一小段。當前驅蛋白在特定位置被蛋 白 切割後,會產生介於39~43個胺基酸的胜 片段,長度愈長的,愈容易產生堆積。此β天差地別類澱粉沈積,在老年癡呆症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根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40.阿茲海默氏症的發生是因為中樞神經的哪一部位受損?(單選) (A)大腦 (B)小腦 (C)延腦 (D)中腦 41.阿茲海默氏症的症狀發展過程可能與下列哪些因素有關?(多選) (A)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受損 (B)心血管中類澱粉的沈積 (C)腦部β型類澱粉的蛋白質沈積 (D)大腦皮質圓形的老化斑塊之形成 (E)合成類澱粉蛋白質的互補DNA於大腦中的累積 42.關於腦部老化斑塊之β型類澱粉沈積的敘述,下列哪幾項正確?(多選) (A)最早由病理學家菲爾克自患者的腦膜血管中分離出來 (B)為一種經過化學修飾的蛋白質 (C)全長有695個胺基酸 (D)被蛋白 切割造成腦細胞受損 (E)與阿茲海默氏症的病程有關 正確答案:40:A;41:A、C、D;42:B、E 【2007/09/05 聯合報】 |
轉自阿茲海默氏症》考生必看:95年指考/生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