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6日 星期四

怪怪百家姓》



怪怪百家姓》台灣3個神 兒子差點叫神父

更新日期: 2007/07/25 07:10 記者:記者洪肇君/台南市報導

「你好,沒錯,敝姓神,神仙的神…」台南市北區戶政事務所助理事務員神正義,經常要這樣子自我介紹。姓「神」已經很特殊,他還取名正義,常自我調侃說,他這輩子絕不能幹壞事,「連闖紅燈都不行,否則太對不起這個名字了」。


「全台灣姓神的,大概只有三個人」,神正義說,活了四十八年,在台灣還沒遇過第四個姓神的;十九年前,陪老爸回廣東曲江探親,「以為會碰到一缸子姓神的」,沒想到在曲江山區的村子裡,也只有一戶姓神,但沒有留下族譜,說不清楚這個姓氏的由來。


神正義說,他的父親神鑑華生前曾告訴他,十五歲離開家鄉前,聽長輩說,他們不是少數民族、也不是客家人,數百年前從中原遷到廣東山區。他父親在大陸有兩個兄弟、七個姊妹,但已分散各地。


他還記得大陸老家在很深山裡面,從廣州先搭火車到韶關,轉搭八小時公車到曲江縣城,還要再搭車走四小時山路才抵達;當時他心想「真搞不懂,祖先們到底是犯了什麼滔天大罪,為何躲到這種窮鄉僻壤來!」


後來和大陸的親戚聊天,神正義才知道神家原是大戶人家,很有錢的;共產黨來了,「第一個被鬥垮」,房子不是被拆就是被人占據,才會斷了尋根的線索。


神家男丁不旺,神正義在大陸的堂兄弟全生女兒,十年前他生了兒子神翊維,對岸的親友也為他高興,很多朋友建議他為兒子取單名,叫「神明」、「神奇」或「神經」都好。他笑著說,以後姓神的全靠這小子了,「我還打算叫他『神父』哩!」神氏的幽默總能博得哄堂笑聲。


神正義求學期間,常常是師長第一個認識的學生,教官、老師都特別注意他,他有自知之明,常跟教官說:「不用管我啦,我不敢做壞事,有聽過神會幹壞事嗎?」


神正義說,曾聽說有人姓鬼,可惜沒遇過,希望有機會能認識鬼先生或鬼小姐,「來場神鬼聯誼,很有意思吧!」






怪怪百家姓》一生誤夠了 老兵錯姓「句多」

更新日期: 2007/07/25 07:10 記者:記者田俊雄、劉明岩、李蕙君/連線報導

在花蓮榮家的八十三歲老榮民(句多)老仁,常被搞錯姓,絕大多數的人都以為他姓「夠」,他總是兜攏嘴唇說「我姓(句多),勾踐的勾」。他抱怨說,當年來台時,文書士官把他的姓寫錯,怪自己不識字,「就這樣錯到底囉」。


台 東基督教醫院管理師結金球的姓也很特別,她是廣西壯族人,祖先原本姓紀,但代代單傳,其中一代娶吉氏為妻,女方希望有子傳承,為求公平,後來生了兒子就各 取一半的姓,把「糸」和「吉」湊起來,改姓「結」。結金球說,這個姓氏的來源像個美麗的錯誤,傳到她父親是第七代,她上有一個姊姊,全台也找不到第三名姓 結的。


(句多)老仁說,他本姓「勾」,大陸變色時,隨部隊離開廣西老家,輾轉逃到台灣,身上什麼證件也沒帶,部隊文書士官問他姓什麼,他說姓「勾」;識字有限的文書士官錯寫成「句多」,他因不識字,並未發覺。


(句多)老仁後來在陸軍砲兵營當伙房兵,民國五十五年,部隊人事官覺得他的姓非常少見,細問後,才知姓被寫錯了,但想到自己年歲已多,改不改都無所謂,就這樣錯到現在。他笑著說,迄今沒有結婚生子,如果過世了,這個姓在台灣可能就消失了。










怪怪百家姓》一家「毒」門 「母雞」親切

更新日期: 2007/07/25 07:10 記者:記者游振昇、吳淑玲/連線報導

中國姓氏不只百家,特別的姓氏總是讓人印象深刻,名字取得不好,容易改;但是「讓人感覺怪怪」的姓,就不是想改就能改,怪姓趣事也一籮筐。


台南縣南化鄉小崙村有兩戶人家姓「毒」,因姓氏太罕見,趣事不少;有次毒秋貴搭飛機時,航空公司人員以為筆誤,硬是把登機名冊上的「毒」改為「黃」,他看了以後,笑了一下,請對方改過來。


毒秋貴說,他的家人也常遭到類似困擾,例如他當護士的妹妹被人喚作「毒護士」,他兒女在學校被同學取「毒蛇」等不雅綽號,還哭著跑回家嚷著要改姓;他常對小孩機會教育,要小孩以祖先的姓為榮。小崙村另一戶戶長毒文聰是毒秋貴的弟弟。


毒秋貴是南化鄉農會選果員,因選果功夫了得,同事稱他可能是姓毒的緣故,才擁有「毒門功夫」;毒秋貴自我解嘲說,「當毒先生很好啊,自我介紹從不必來第二次」;他的太太張美香也說,她的丈夫姓毒,但心地卻很善良。


豐原市一家餐廳老闆母吉程因姓氏奇特,從小常有許多特別待遇,也因姓名諧音之故,他從小就被叫「雞母」或「母雞」,他覺得很親切,但卻不喜歡別叫他「母先生」,他感覺「這樣叫就男女不分了」,因此他每次聽到此稱呼都裝作沒聽到。


母吉程說,因姓氏罕見,身分證總是得隨身攜帶;例如洽公時,每當他報上自己的姓氏後,對方常對他投以質疑的眼光,「這時候,身分證就派上用場了」。








怪怪百家姓》「脫」將軍 祖先脫難獲新姓

更新日期: 2007/07/25 07:10 記者:記者張祐齊/台北縣報導

陸軍少將退役的脫德榮在軍中時,下屬向他報告說「脫將軍好」,旁人都誤會小兵怎麼如此大膽,敢對將官不敬。


住在台北縣新店市的脫德榮(八十三歲)說,據他了解北部地區只有他一家人姓「脫」,廿多年前曾聽軍中袍澤提及在台南也有一戶和他同姓,但是幾經連繫卻未連絡上,因此他尚未碰過家人以外的脫姓人士。


根據台灣內政部出版的台閩地區姓氏統計,與脫德榮姓氏同音的「托」姓,全台僅有八人。


脫德榮是山東省諸城人,育有二子一女。卅九年他隨國軍從山東青島撤退來台後,不久就從軍中退役,轉任考試院專門委員,在蔣經國總統時代擔任過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也當過國大代表。


關於脫姓的起源,脫德榮說,小時候祖母曾向他提及,當年祖先遭到朝廷定罪為欽犯,要誅殺九族;祖先為了保留命脈,隱姓埋名從江西省遷移到山東,改姓脫,至於原本姓氏已難以考證。


他說,他的籍貫是山東省,許多山東人的祖先是為了躲避五胡亂華而逃難至山西,戰亂平息後再搬遷回山東,這種為避禍而遷徙的歷史,相當程度佐證了祖母的說法。


脫德榮以前曾請大陸友人尋根,獲得回覆是大陸東北回民也有脫姓的起源;根據瀋陽回族中的脫姓家譜記載,脫姓是從蒙古人「脫脫」名字中引用一個「脫」字為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