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9日 星期四

专家课堂:玉人——魂兮凝焉









专家课堂:玉人——魂兮凝焉



(2007-02-15 10:19:05)



出场专家:李星,我省著名玉器鉴赏专家。
  本报记者:肖鸿


玉器艺术品,自古以来便是人们乐于把玩收藏的器物。近些年,随着艺术市场的大幅度升温,玉器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价格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而在玉器饰品中,一度并不被看好的玉人造型器,而今也散发出它本身应有的魅力,在大拍或者私下交易中都有良好的表现。于是乎,玉人———这种用于把玩和观赏的器物,如今似乎被赋予了生命,拥有了灵魂。


(一)


新石器时代文化如陕西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出土的人面形玉器只刻有眼、鼻、口,多是大眼、大鼻、大口的特征。刀法多是推磨出的阴刻线,刻纹简单,线条挺拔,是我国最早的人形象。至商周以后,历代都有人雕人像,各具特色,千姿百态。商代的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又源于生活,雕成很有灵性的人面佩和人形佩。这些玉器较多素身无纹,这可能是奴隶的形象。特征:大眼、大鼻、大口、宽眉,脸部形象是凹面、凸额、塌鼻。奴隶主形象的人物衣着华丽,腰中束带,装饰耳环,发型上翘,也有戴帽的,华夏族人上衣下裳,束发的特点已经形成。这时的纹饰常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自然形成一条阳纹,呈现在阴线中间,消除了专用阴线的单调感,增强了立体感,使整个图案的变化微妙。有的在头顶上端出现了奇形的发髻。这一时期玉人的特点多是纹饰简单,刻刀不深,线条流畅,直线多于弧线,刻纹图案的特征标志是云雷纹。现今的仿品,线条粗深,刀工凌乱,有的人物身上出现了很多当时时代没有的纹饰图案。


(二)


西周的人物多为“臣”字眼,线条多是弧形线,出土资料较少。春秋的人物与商周发形不同,头上像戴帽,后发下翘,呈现出先人们在艺术上的夸张。春秋晚期的人物有宽阔腰带,并有了复杂的纹饰。腰带上呈现斜格三角形短直线,用短线勾勒图案是春秋战国的时代风格。


(三)


战国玉人,男人形,有冠,头上出现了飘带、系扣,是商周时期所不见的纹饰。女人形,发形改变,头发前面下垂,后面打辫,处理得细腻真实,线条雕刻纤细而浅,这种造型是战国女性流行的发型。这时期玉器最成功的作品要数风姿绰约的舞人形象。她们窄形长袖,一手在上,一手飘起,长袖善舞,多是双手不露,舞姿美妙,雕刻精细。身上细线条都为弧形线,线条自然,表示下衣宽大,绸衣透薄,舞起飘逸。


1976年河北平山中山墓出土的玉人,头型出现了牛角形,身着方格纹长衣,大方格中又雕有细密规整的小斜格纹图案。


在出土资料中,舞人为多,但这时期的玉舞人在发式服饰及雕琢技巧和表现手法上,都与战国时期的玉舞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像战国舞人那样神态端庄,衣饰华丽,雕琢精细入微,而是以流动的弧形线条,表现舞女的动态、韵律和气势。舞中姿态的弯腰和挥舞长袖,充分体现了汉代艺术那种对于运动、力量、气势的特意夸张,这也是时代的特征。


(四)


汉代的舞人多为佩饰,扁形、很薄,玉质好,线条简单,有柔中有刚的感觉。舞人有穿孔,供穿系佩戴之用。


汉代另一种人物造型为“翁仲”。有记载:翁仲姓阮,越南人,于秦代到中国。据说此人身长1丈3尺,气质端勇,为秦始皇守宫门。有人说他是武将,与匈奴打仗,有攻无不克的“石将军”的称号。翁仲以高大端勇而受人重视。到了汉代以后,均把翁仲作为门卫。汉代制玉人把翁仲形象雕成小玉人,佩戴身边,希望它以守卫的威严,替佩戴的人辟邪压胜,百魔不侵。这时期的玉器制作简单,刀法刚劲有力,眼鼻口耳仅用三五刀表示。有的为素面,多数在头中下面采用斜磨技法把头型凸起,头下无颈。


(五)


唐代玉雕人物比较少见,在常见的玉器中雕刻人物的有玉飞天和玉带饰板。玉带饰板中雕有歌舞人、作乐人,以及席地而坐的老人等纹饰,但为数不多,亦颇珍贵。此时人物多为少数民族形象:大眼大鼻,服饰窄袖,手中持有器物。少数民族的服饰多是窄袖,其刻有整齐短小阴刻线、排列整齐。裤上的褶皱以长而带弧形的阴刻线和短阴刻线两种交织在一起表示,运用非常得体。刀法娴熟,线条清晰,一丝不苟,这种线条的运用是唐代玉雕的一大独有的特点。


唐飞天:在唐代佛教艺术中称“香声神”,是一个能奏乐、善于飞舞,满身散发着香馥气息的美丽仙人。以侧面为多,躯体弯曲度大,身上飘带翻飞,姿态优美,舒卷自如,形象男女皆有,所有雕刻都主要是线条的运用。长短阴刻线条有的柔软,有的挺直,有的分布在衣服上,有的短线分布在轮廓的边缘。脸部五官最突出的地方是直鼻,微微凸起,用浅浮雕技法进行雕刻。唐代以前的人物没有这种造型。飞天玉质多用白玉雕刻,其中较多为羊脂白玉,说明当时对飞天的崇拜和重视。


(六)


宋代玉雕人物以汉人为主,少数民族少见。眉呈半月形,鼻型端正,小口,雕像多为童子,雕刻风格相似于唐,但脸部有其特殊之处,鼻、眼、口线条犹如一气呵成。孩童的大后脑勺部位以突出为多。耳朵以两条弯形阴刻线雕成,儿童的特点刻划得十分形象。宋代的工匠把孩子们的顽皮、幼稚、好动的特点精心勾勒出来。此时的玉雕人物更加写实,更加生活化了。童子衣袖并联,手是一刀雕刻下来的直线,衣袖和肘弯处出现柔和纤细的短刻线条,挺秀有力。服饰纹饰出现了斜方格纹和“米”字纹、“水”字纹。


(七)


元代玉人的主要特点:脸部用一条粗犷的阴刻勾勒出整个眉、眼、鼻、口。眼中往往加上一条横线作为眼珠。鼻梁很窄,而下端宽大。服饰的褶皱比宋代刀工粗而深,没有了宋代的秀丽挺拔,而且没有了规律性。玉器中的人物造型发展到明清,到了极盛时期,技巧越来越娴熟,工艺也越来越精细。雕刻题材盛行“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福、禄、寿应运而生,一些玉佛像,玉观音等不断出现。


(八)


明代人物雕工虽然精细,但线条深而宽,人物特点:大口,嘴带弧形,多为一副笑脸形态,是宋元时期所不具备的。鼻眼周围打凹,颧骨凸出。


清代玉人数量很多,大多选材严格,出现了各种形态的小孩雕件。制作之巧妙,琢磨之细腻,造型之独特,神态之逼真,为历史所不及。乾隆工是这一时期的最佳制作。


清玉人的特点:眼为阴刻线,嘴两侧压道较深,使颧骨凸出,两眼有神,嘴部稍稍突起。鼻形呈直立状,有一定的直立感。服饰以宽大长袖为多,衣服主要部位阴刻线非常明显,但线条粗,与明代不同的线条边缘进行加工推磨,有浑圆之感。


发式较多,孩以桃型头为多,女孩以双丫髻,中年妇女长髻,老人妇女簪髻。


清代玉人不论玉质好坏,作工粗细,其全身大多浑圆,精细,器物琢磨到位。尤为讲究,圆润,似婴儿肌肤,人见可爱。




 


http://www.yzdsb.com.cn/20070215/ca718138.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