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

狻猊

 


 


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 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以上轉自一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狻猊

 

 

 


一、原文出處
明朝楊慎行(號升庵)撰的〈升庵集〉:「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弘治中御書小帖,以問內閣,李文正據羅玘鎦績之言,具疏以對,今影響記之。一曰贔屭,好負重,今碑下趺是也;二曰螭吻,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好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蚣蝮,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狻猊,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好閉,故立於門鋪。」

二、九子概說
1.贔屭
音ㄅㄧˋ ㄒㄧˋ。狀似龜,又稱龜趺、霸下。
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台南赤崁樓前,有陳列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石龜御碑贔」。
李東陽〈懷麓堂集〉、沈德符〈野獲編〉均謂負重者名罷下,而贔屭好文,此乃無稽之說,傳說不一也。
張衡〈西京賦〉:「巨靈贔屭,高掌遠蹠。」

2.螭吻
音ㄔ ㄨㄣˇ。龍而黃,無角者為螭,通魑。
也叫鴟吻、鴟尾、好望。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
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3.蒲牢
音ㄆㄨˊ ㄌㄠˊ。
班固〈東都賦〉發鯨魚鏗華鐘注:「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有獸曰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聞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者為鯨魚。」
後來,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超凡入聖」的意思。

4.狴犴
音ㄅㄧˋ ㄢˋ。
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後為牢獄的代稱。
〈潛確類書〉:「狴犴好訟,形獄門上。」

5.饕餮
音ㄊㄠ ㄊㄧㄝˋ。
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于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于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呂氏春秋〉:「周鼎饕餮,有首無身是也。」
〈神異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帶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穀,彊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

6.虫八虫夏
音ㄆㄚ ㄒㄧㄚˋ。(國字電腦打不出來)
又名蚣蝮,性好水,所以立於橋柱;一作帆蚣,好飲。
有另一說法第六子非此,而另有其龍。名囚牛,音ㄑㄧㄡˊ ㄋㄧㄡˊ。
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7.睚眥
音ㄧㄞˊ ㄗˋ。張目怒視曰睚眥,同眥啀。
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
司馬遷〈史記范雎列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操因緣眥睚,被以非罪。」

8.狻猊
音ㄙㄨㄢ ㄋㄧˊ。
又稱金猊,形體似獅,性好煙火,因此立於香爐兩旁,另有一種說法是好坐。
也有人說是野馬。
〈穆天子傳〉:「狻猊野馬,走五百里。」
〈爾雅釋獸〉:「狻猊,如虦貓,食虎豹。」〈注〉:「即獅子也,出西域。」

9.椒圖
音ㄐㄧㄠ ㄊㄨˊ。
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
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于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
陸容〈菽園雜記〉:「椒圖似螺螄,性好閉,故立於門上。」


參考資料 去年教學原理我的課堂作業

 

             
                    以上轉自傳說龍生九子....

 

 

  龍,在中國歷代相傳得資料中說,牠是神靈之精,四靈(龍、鳳、麟、龜)之長。一般世俗的說法,龍的身上有鱗片的的叫做「蛟龍」,有翅膀的叫做「應龍」;頭上有角的叫做「虯龍」,沒有角的叫做「螭龍」;沒法升天的叫做「蟠龍」,喜愛水的叫做「蜻龍」,喜愛火的叫做「火龍」,愛好鳴叫的叫做「鳴龍」,愛好戰鬥的叫做「蜥龍」。這群龍當中,虯龍是龍的首領,牠能發號施令,率領群龍興雲下雨,救助蒼生,是民間祈雨避邪的神靈。

    「龍生九子」是古人的傳說,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九龍子性情各異,各有所好。九子就是霸下、螭吻、蒲牢、憲章、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你一定常在宮殿、廟宇或是畫稿、建築、家具、衣料等器物上,見到牠們的蹤影吧!上圖是畫稿上的造型。


    第一子贔屭,一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這便是石碑下趺的由來。像台南赤崁樓前,陳列的九座高大的乾隆年間雕造的「石龜御碑贔」,雖然雕作寫實的龜形,但由於是龍的九子之一,所以古來多的是螭頭龜身的模樣。


    第二子螭吻(蚩吻、鴟吻、鴟尾、嘲風),形體似獸,習性好張望或好險,成為今日廟宇殿頂、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殿角的走獸,也可壓火災。


    第三子蒲牢,形體似龍而體積較小,性好鳴叫,成為今日鐘上的獸鈕。又傳說蒲牢畏懼海上大鯨,鯨擊蒲牢,便會發出很大的鳴叫聲。所以想要鐘聲宏亮,就作蒲牢於鐘面上,刻鯨形的木槌去撞它。東漢班固〈東都賦〉有「於是發鯨魚,鏗華鐘」的文句。後來,禪寺齋堂也懸吊魚梆,據說也在表示魚化龍的「超凡入聖」的意思。


    第四子狴犴,一名憲章,形體似虎而有威力(一說好訟),所以立於官衙門扉或牢獄的大門上。


    第五子饕餮,好飲食,所以立於鼎蓋,甚至成為中國古代銅器最重要的裝飾圖案。


    第六子蚣蝮,性好水,所以立於橋柱;一作帆蚣,好飲。


    第七子睚眥,性好殺,所以立於刀環等兵器上。


    第八子金猊(狻猊),形體似獅,性好煙火,因此立於香爐兩旁,另有一種說法是好坐。


    第九子椒圖(椒塗),形體似螺蚌,習性好閉,所以立於大門舖首。


    若包括這九子在內,龍的形象可以說是變化多端,運用於建築、器物的裝飾範圍,極為廣泛。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跟龍有關的怪物,例如龍首魚身的鰲魚、龍首鱉身的黿以及其他龍首人身、龍身人面、馬身龍首、龍身鳥首等等怪物,無不顯示了龍已成為中華文化圈裝飾形象之主題。


    中國最早的一部經書--《易經》上說:「雲從龍,風從虎。」還有「鯉魚跳龍門」、「二龍戲珠」等故事,你必定耳熟能詳吧!


               還要更詳細深入觀看,請進→→龍生九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